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  |  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 首页>>茫崖周边>>便民服务>>正文
敬老不只有免费一条路
2017-01-13  

今年5月,上海开始改革敬老补贴制度,实施了老年综合津贴制。按照年龄分为5档,对老年人发放包括交通在内的津贴,钱则直接打入具有银行卡功能的“上海敬老卡”中。与之对应的是,此前上海老年人持“敬老卡”免费乘车的制度也宣告停止,自6月26日0时起,70岁以上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均须买票。

上海此项改革的一个用意,是试图引导老年人“理性乘车”。与国内其他许多大城市类似,尤其是在交通资源紧张的上下班高峰时段,老年人与上班族在公交车上的“较劲”时有发生。青壮年虽颇多怨言,却也因顾忌尊老的社会公德而无可奈何。

上海此项改革运行了几个月,效果究竟如何呢?近日上海有关媒体进行了随机调查,调查的结果是“获普遍好评”。

坦率地说,这样的随机调查有些粗糙,在没有其他相关佐证的情况下,对如此“普遍好评”还是应有所保留。毕竟,上海此项改革曾引起不小的争议,而且在人们固有认识中,“免费”是典型的敬老措施,而“收费”即便有补贴的转移支付,也难免让人在情感上不太舒服。

不过我个人倒是支持上海的此项改革。因为它在不降低原有敬老力度的前提下,以经济杠杆调节老年人出行,以达成出行的理性。希望老年人“理性出行”一直是社会上较为强烈的呼吁,但呼吁的效果一直不大。因为免费乘车制度,老年人随时随意出行,何尝不也是一种“理性”?问题在于,免费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特定时段交通资源的紧张,引发了原本可以避免的不愉快。由此,探索社会资源管理的精细化,将损耗成本降至最低,这样的改革值得一试。

免费当然是一种爱心大奉献,但免费却是标准的“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”。就经济学原理而言,这样的花钱方式最大手大脚无所顾忌。取消免费乘车,发放综合津贴,是将补贴转化为个人的钱,转化为“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”。显然,这样的花钱方式可谓精打细算,效率最高。

天底下从来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。所谓的免费,不过是财政补贴的转移支付。但“补砖头”还是“补人头”则大有讲究。从现实实践来看,尽管不能完全否定“补砖头”的效果,却不得不承认,在大多数情况下,它常常事与愿违。尽量减少“补砖头”,尽量将补贴补给“人头”,让“人头”自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“砖头”,反而会使补贴更精准、更物尽其用。

在推出改革措施之前,上海巴士集团曾有过统计,2015年上海老年人出行已占比10.6%。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,可以想见这样的占比会越来越高。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差不太多。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,如何敬老、如何高效分配社会资源,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敬老不只有免费一条路可走,一味地免费敬老,却有懒惰、图省事的嫌疑。将补贴交给老年人,让他们去为自己精打细算,应该是一种更为高效的敬老模式。

关闭窗口